首頁 INMA 自然療癒 不是不勇敢,而是大腦在保護你 不是不勇敢,而是大腦在保護你ANGELINMA 自然療癒 從神經機制看見「勇敢」其實是可以被練習的在星林覺旅,常說:「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,大腦是內在信念的運作劇場。」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——一件你其實很想做的事:主動發言、提出請求、踏出舒適圈,你想了又想,模擬了所有可能的反應與後果,但最後,你卻還是留在原地,一動也不動。但其實你不是懦弱。你只是還沒認識,原來這一切——也有它的神經生理學解釋。 💡 原來是大腦兩組細胞的拉鋸 2025 年發表於《Nature》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大腦中決策行為的核心結構:腹側海馬體(ventral hippocampus)。研究人員發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細胞群,左右著我們面對選擇時的行動策略:D1 神經元系統:偏向保守、預警風險,像是一位謹慎的守門員,會說:「這樣做可能會受傷,還是算了吧。」D2 神經元系統:偏向行動、鼓勵嘗試,是你內在那位會說:「試試看也沒損失,說不定會成功喔!」的夥伴。簡單來說,你的「猶豫」與「行動」不是情緒問題,也不完全是性格問題,它是來自兩組神經網絡在你大腦深處的對話與權衡。 焦慮與行動之間大腦裡正在上演 『保護 vs 前進』 拉鋸保衛戰 當你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情境——要不要提分手?要不要換工作?要不要報名?你的大腦不會只有單一回應,它會根據過往經驗與內在信念,自動切換系統。如果你習慣「先想後做」、曾有過挫敗經驗,大腦會傾向啟動 D1 系統,讓你暫停、退縮,先保守觀望。如果你曾因行動而獲得支持、安全感,大腦會比較常讓 D2 系統出場,帶動你往前。而這並不是「誰比較有種」,而是大腦在保護你熟悉的生存模式。 意識焦點可以改變大腦的偏好路徑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,有些人「天生」看起來就比較敢衝、比較勇敢。其實不是他們基因比較優秀,而是:他們的大腦學會了讓D2系統比較常發聲。這個「發聲的頻率」,是可以透過後天經驗、練習、覺察逐步調整的。當你總被打斷、否定,大腦學會了「退一步比較安全」→ D1強勢主導當你常被支持、被允許犯錯,大腦學會了「嘗試也沒關係」→ D2有機會出場換句話說,不是你不能改變,而是你大腦的風險評估機制還沒被更新。 想成為勇敢的人,請先放下對自己的批評 你不是沒勇氣,你的大腦只是還沒接收到「這樣做其實安全」的訊號。試著對自己這麼說:「我不是膽小,我的大腦只是在保護我。」「我不是逃避,而是還不熟悉怎麼讓勇敢的那一邊發聲。」這樣的理解,會讓你的身體鬆下來,讓壓力系統從「戰或逃」的狀態中慢慢平靜,也讓那個 D2 系統,開始有空間重新接手。 🌱 想在生活中訓練大腦的「勇敢節奏」? 在星林覺旅,我們鼓勵學員從以下日常練習開始,幫助神經系統重塑「行動是安全的」記憶:✔ 小風險試煉法:從微小行動重新連線與其一次完成大挑戰,不如每天做一件「稍微讓你心跳加速的小事」。對便利商店店員多說一句話主動提出一個建議,即使你有點怕被拒絕給自己一個5分鐘的自由書寫,不設限制這些行動會告訴你的大腦:「其實沒那麼可怕。」讓D2細胞一次次獲得出場機會。✔ 問題轉向法:讓D1覺得「放心」行動前先問:「最糟的結果是什麼?我能承擔嗎?」這會安撫你內心的警報系統,讓行動從「被逼」變成「準備好再出發」。✔ 寫下你做到了什麼:累積大腦的「勇氣記憶庫」不是寫成就,而是記錄「我曾經做過我以為我不敢的事」。這些經驗會讓大腦逐步形成新的「預測模型」:你是可以做到的。✔ 調整生活節奏,讓神經系統穩定運作規律的運動、深呼吸練習、優質睡眠,都不是雞湯建議,而是真實會影響多巴胺與神經連結強度的神經科學手段。 🎯 勇敢,不只是個性,是神經系統訓練 你不是天生就不夠好,也不是注定膽小。你只是還沒學會,怎麼「翻譯你大腦的訊號」,讓你行動的那一邊能夠有更多機會說話。當你理解大腦的運作,你會發現:勇敢,不是硬撐出來的,而是一種可以被重塑的神經節奏。從今天起,請別再對自己說「我就是不夠勇敢」,請對自己說:「我正在學習與我的大腦合作。」—— Angel星林覺旅創辦人|身心頻率療癒™️系統設計者|自然醫學整合教練 📖 資料來源:Godino, A. et al. Dopamine D1–D2 signalling in hippocampus arbitrates approach and avoidance. Nature (2025) ANGEL 上一 文章 在聖托里尼與自己相遇的旅程 下一 文章 療癒起點:信任身體與情緒連結